有多久没看公众号了。
“我们在消费信息,信息也许同样在消费我们”
偶然一次,打开了公众号订阅列表页面, 简单数了下,有 1000+ 条信息没有看到过。 也是吧,上次有看公众号的习惯(平均一天/一篇上), 还是在 19/20 上大学的时候。
仔细想了下,自己作为内容消费者,对公众号/内容平台的使用有所变化,具体在下方三点:
- 公众号使用频率变化:近几年,自己浏览公众号的频率明显下降。具体而言,从大学一年级时几乎每天都会阅读,到现在一周可能仅浏览几篇文章。
- 公众号分发方式微调:尽管公众号的基本形式仍然是订阅制,但我注意到其推荐策略似乎有所增加和改进。
- 内容消费形式变化:个人越来越少阅读长文章,主要转向了短视频(如抖音、视频号)和中短图文(如小红书)。
出于上方的思考,个人和几位支持关注或参与公众号的朋友/老师(即有内容消费方,也有内容供给侧),进行了交流。
**整体来说:对于公众号,以前在看,但现在不看或不咋看了。**有的朋友转向了小红书、抖音,视频号等其他内容平台,以及给出了下方的观点。
内容消费侧
- “看公众号的时间都去小红书抖音了”
- “看中短图文、视频的比例变多了,长文少看了”
- “小红书看的比较多,因为创作用户比较多,内容比较原创,比较吸引人”
- “关注了特定功能性质的公众号后,需要的时候可能天天看,不需要的时候,后续可能就不看了”
- “推荐虽然有点信息茧房的感觉,但至少大部分是喜欢的”
- “公众号这几年,加强了推荐,展示端会推荐一些未关注公众号的文章内容”
内容供给侧
- “微信公众号出爆款的可能性比以前低了,部分商业号在公众号出圈度、活跃度降低”
- “推荐机制有时候精选出来了精品内容或者说确实所需的内容,对读者来说效率真的有所提高”
- “推荐机制增加了内容的曝光,增强了内容的长尾效应,内容在发布后的 1-2 天后,可能还会有数据指标提升”
综合上方个人以及朋友的感受,个人也在思考其中的原因。
- 公众号内容供应和消费成本高:公众号本身是一个长文章生态,而像小红书,快手,抖音更适合图文(中短文章),短视频。长文章也意味着供给侧(作者)的生产成本高,同时也意味着读者消费内容的成本也高,这种高供应和消费成本也会影响内容的传播。
- 公众号内容不适配碎片化的注意力:短视频、图文也许我们可能花一分钟看完,但公众号往往需要我们花上几分钟的时间。在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,也许对长文章确实不太友好。
- 公众号的分发机制:公众号最早应该是订阅机制,只推送你关注的账号。那个时候,订阅列表真的是一个列表,而不像今天会穿插广告,视频号、以及推荐的看一看。**但订阅的效果未必比推荐好,在其他内容平台逐渐用推荐机制去吸引/瓜分用户的注意力的时候,公众号的订阅机制就显得乏力了。**这也许也是今天我们看到公众号加入了订阅的能力吧。
最后,聊聊订阅和推荐吧。
信息的分发方式,从不同维度来看的话,可能会有很多种。这里从主动/被动,人工/机器来做分析。
于是划分了下方几个象限。对应不同的信息分发方式。
- 主动*人工:主动获取*人工信息源,也就是我们日常的订阅场景。典型的代表可能就是 RSS 订阅和微信公众号。
- 主动*机器:主动获取*机器信息源,对应我们的搜索场景。典型的就是各类搜索引擎,如谷歌,百度等。
- 被动*人工:被动获取*人工信息源,对应我们社交媒体的软件。如推特,即刻,fb 等,信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传播。
- 被动*机器:被动获取*机器信息源,对应几天各种推荐极致,对应的平台自然也有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。
但这里重点讲下订阅和推荐吧。
上方我们看到,订阅是偏主动意图*人工,而推荐是偏被动意图*机器。
两者在两个不同维度上,可能都是一个相反的定位。
下方列举在个人的视角中,两种方式在不同维度下具体的表现。
方式 | 订阅 | 推荐 |
---|---|---|
意图 | 主动 | 被动 |
内容来源 | 人工(编辑内容、个人博客、公众号等) | 机器(基于算法的推荐系统) |
用户控制 | 高(用户直接决定来源和主题) | 低(用户控制较少,依赖算法) |
内容发现 | 用户发现和订阅感兴趣的内容 | 系统发现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并推送 |
个性化程度 | 取决于用户的选择 | 高(根据用户行为自动调整) |
信息多样性 | 取决于用户的选择范围 | 可能有限(可能导致信息泡沫) |
时间投入成本 | 需要用户投入时间管理和筛选信息 | 较少(系统自动提供内容) |
信息泡沫风险 | 较低(如果用户选择多样化的源) | 较高(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已表现出兴趣的内容) |
从上方来看,订阅、推荐更有自己的优点、缺点。而反映在现实中,在今天我们也看到了
- 推荐机制可能在信息分发中占据优势,各大内容平台都多多少少会加入推荐算法。
- 订阅机制的用户量占少数。(Google 在 2013 年关闭了 Google Reader、公众号也慢慢加入了推荐机制)
但这并不意味着,“推荐机制和订阅机制哪个好,哪个不好”。而是看具体使用场景,比如下方场景
- 通过订阅定期整理特定领域信息源,也许可以获取更高质量、更垂直的信息,并且避免其他无效信息。
- 在信息过多的今天,订阅机制也许稀缺,但也许能够更好保护我们的注意力。
总的来说,我不会去说哪种机制一定更好,我不希望陷入这样的二元论中。换一个视角,我始终觉得,**人们选择信息的分发方式与其具体的使用场景有关,即使用场景与信息分发的匹配。**这可能也意味着,我们要思考并处理我们和信息的关系,并去匹配对应的信息接受方式。
“我们在消费信息,信息也许同样在消费我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