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观察与倾听

4d73ed4b935d79d150ff0f19d088edd2.jpg

五月初听关于"读书日"的播客,

嘉宾推荐了《清醒地活》这本书。

好巧不巧,

此前也有朋友推荐我读,

但我由于书名感觉像畅销书,

便一直没有着手去读。

但后来我稍微了解了这本书,

实际上涉及心理情绪哲学等方面,

于是,我决定放下固有偏见,去读一读

观察内心的舍友

我们大脑中会时刻充满不同的想法,

  • "今天出去吃了饭,看了电影,真开心!"
  • "假期又下雨了,出门计划泡汤,真扫兴…"
  • "朋友就要各奔东西了,心里空落落的…"
  • "假期就要过了,明天就要复工,好焦虑…"

并且,我会把认同这些观点,并作为我当下状态的定义。

但书中却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视角,

他把这些想法,都比喻成住在你心里"舍友"的个人想法。

并指出:"你不是那个舍友,而是能'听到'舍友'说话的那个人"

实际上,这些想法是你心中的舍友发出的,

而你是捕捉了这个想法,并且被吸引过去了

倘若我们用接受了这个视角,

那么我们可以去观察这个舍友,

这些想法,也就是舍友的声音。

也许会发现,

  • 念头并非属于我:这些想法不是我的,而是舍友的。
  • 情绪并非真理:这些想法背后的情绪,也许对,也许不一定对。
  • 想法并非事实:甚至说这个想法并非事实,也许并非事件的全貌。

也许,这个“舍友”是由你过去的经验,自身价值观,过往环境所拼接的人。

而你自己,是那个拥有觉知、能够静静观察这一切发生的意识空间本身。

而当我们分离成主客体之外,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。

“同一件事,你的看法不同了,以及,也许你也能更好面对了。”

也许你会发现,

“内心少了些嘈杂,多了一点平静”。

62b9b1652faf49560061b022959bd289.jpg

倾听背后情绪

“观察”是拉开距离看,

“倾听”则是更深入地感受和容纳

我们要留意“舍友”声音背后的情绪。

早些年,对于“坏”情绪,

我是比较抗拒,

  • 悲伤来了,想立刻赶走;
  • 愤怒升起,或压抑或爆发;
  • 焦虑缠绕,只想逃避。

但实际上,也许更好的方式是。

“允许各种情绪存在,想倾听自然的声音一样,去倾听情绪本身”。

不评判它好与坏,不着急改变它,

而是仅仅允许它存在,并流过你的身体。

在刚工作的头一两年,

有段时间状态不太好,

那时的我,确实会抗拒情绪,

从而耗了太多的精气神。

但实际反而更加的“内耗”。

但后面回头看的时候,也许

情绪本身不是问题,

我们与情绪对抗、纠缠、试图消灭它的过程,

才是真正的消耗。

543403ae28765fb6eb5419a7e8df4504.jpg

让一切自然流过

我们观察了内心的舍友,

也感受和容纳背后的情绪。

那么,我们接着该怎么办呢。

书中并没有教你“控制”或“消灭”这些念头和情绪,

反而提到了一个很美的比喻,

把自己想象成天空,把想法和情绪想象成天空中的云朵。

云朵会来,也会走,

有时是白云朵朵,有时是乌云密布,

但天空始终是天空,

它不会因为云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本质。

你不需要抓取美好的感受想要留住,

也不应该推开痛苦的情绪想要赶走。

仅仅是让这一切自然地流过

“让一切自然流过”并不意味着消极应对,

它并不是另外一个极端。

但抱歉,我目前无法很好形容“让一切自然流过”,

如果真要形容的话,

我会用“平常心面对”这句话来比喻吧。

3ed9be3bafa899ccbcb6c23e19323560.jpg

最后

关于《清醒地活》这本书,

起初我对它有所偏见,

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吧,

也当心这是一本“鸡汤”。

但读完后,

反倒是让我有了新的视角,

以及,

联系起了以往/当下的经历。

几年前,

也有朋友和我说过“抽离情绪”,“旁观者做观察”的观点,

但当时的我并不太能理解,

而现在,也许我理解又近了一小步。

同时,这本书涉及心理学、神经科学、禅修与哲学的理论知识。

如里面的

  • **“让一切流过”**和《道德经》的无为有所联系。
  • **“中道的奥秘”**也和《道德经》中"避免走极端,而是追求平衡"的思想相关
  • **“心中的舍友”**和佛学中的“无我”、“相”的概念也有点类似。

而当这一切相关联的时候,

也许会有种奇特的感觉。

最后以书中一句话结尾吧。

3bce41519fe472263fe7dc2ef956c44e.jpg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