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的三年
2021 年9月,因为实习,第一次前往上海。
本来以为这应该是一段比较短的实习历程,
毕竟当时校招还是意愿 Base 广州、深圳优先,
大多的同学和我都觉得我应该大概率在广深吧。
但不知不觉,一转眼在上海已经生活三年了。
今天看了下,确实有点感慨。
毕竟三年时间,外在,内在都有所不同了。
这篇文章也是作为碎碎念吧,
记录一下这三年的体验、感受、或事物吧。
第一天
2021 年 9 月中旬,这是我第一次前往上海,开启我的实习之旅。
虽然路上有点曲折,
毕竟原本是 9.13 的票,
但是因为台风,不得不改签。
改签到 09.14 到达了上海,
虽然是台风天,
但幸运的是,雨并不大,一切都还好。
下飞机之后,就开始去安顿住宿。
由于此前刚好有公司同事找合租室友,
于是线下看了下具体环境就签了合同。
即使房间不大,可能只不到10 平方米,但也要 2.5 k/月,
不过其实也算性价比较高了,离公司也比较近。
“人也许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感”。
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,
说实话,还是比较抱有期待,
于是当天晚上就跑去了公司的园区看看。
当时感觉环境不错,比较感觉楼层空隙大,没那么压抑。
以及,当时还是充满着激情吧。
第一天其实做的事情并不多,
并且旅途奔波,收拾整理,住宿安排,
等可能已经足够累了,
那天也是早早地休息。
但这也是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的开始。
与自己相处
在上海的这几年,可能还是工作和生活两方面吧。
工作就不具体怎么说了,可以理解为一切都还好。
主要聊聊这几年的生活方面吧。
最大的两个点可能是:体会世界的参差,与自己独自相处。
体会世界的参差,我在后续会讲到,这里我主要讲讲和自己的相处。
由于从小就在广东生活,
以及朋友基本发展都会在广东。
这也就意味着,并没有多少同学,朋友在上海。
也有朋友也曾问我:“在上海,没有那么多朋友,有时候不会很无聊么”
刚来上海的时候,
确实少了和朋友沟通接触的机会,
但其实从感受来讲也没那么重的孤独感。
相反,这也给我了很多独自相处的时光。
在这段时光中,个人
去体验不同景点,
去尝试新鲜事物,
去参加线下活动,
去静下心来看书,
去咖啡店喝咖啡,
去线下历史遗迹,
去漫无目的的散步走走。
去具体做这些细小的事情。
也许正是这些细小而具体的事情,
可能抵消了一些所谓的孤独感吧,
也让我感觉有新的体验感。
当然,有时孤独/无聊的情绪也会涌上心头,
虽然这几年也已经逐渐习惯了吧,
虽然自个也比较喜欢独处的阶段,
但确实也希望偶尔也有和外界的沟通。
不同参差
这块其实说说体会到的生活的参差。
自小就在广东的非一线城市长大,
来到上海之后,
客观来说,环境有所差异,
个人在前期是稍微有点不习惯。
这种不同
抽象来说,可能是人文习俗,饮食,公共服务,文化底蕴的不同。
具体而言,我感受到可能是
- 没有熟悉的粤语/潮汕话的语种,以及没有熟悉的广东口音。
- 饮食上,和广东还是有所不同(很少有心心念念的肠粉)
-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实很赞。
- 文化底蕴确实也更加浓厚。
- 同事/朋友为人处事中的不同。
- …..
这些,可能都会感受到两边的不同。
举个具体例子
正好比我入职一段时间后,
有个要好的同事说:“你有点过于客气了”。
我本来以为他说的也是客气话,
但后面我想了下,是不是他也在提醒我什么。
再具体想想,我大概明白了。
其实应该是两个不同环境下,
文化的不同,可能存在的一些冲突。
所以,后面我也在思考,在改变。
至今,我也很感谢同事,当时对我说的这句话。
其实还有很多的细节点,
你会感受到两边差异和不同。
这些差异也好,不同也好,参差也好,
可能让你了解接触新的东西,
可能让你看到事物的不同面,
可能让你感觉到惊讶的一面。
但对我而言,我还有中感觉是
它在不断地拆掉你已经建立的固有认识的墙,
并且在给你创建一些另外一面墙。
这个过程其实可能会有点不好受,可能是拉扯,可能是痛苦:
因为这个过程貌似在否定过去的部分东西,你会面临冲突,同时你需要处理冲突。
其实我很希望能把这些差异,冲突,情绪给表达出来。
但其实我感觉挺难的,毕竟
- 体验难以表达:即使我用文字描述了具体的差异,但也许读者并无法直接体验,没有体验也许并无法理解。毕竟“纸上得来总觉浅,觉知此事要躬行”,“体验也是是唯一真实且不可多得的”
- 环境不断作用人:即使今天的我仍能感觉到有些环境的参差,但是在过去几年中,这些参差体验慢慢地被磨平了,可能环境也在不断影响人,我可能也很难再有当时那么强烈的体会和感觉。
想起之前听《无人知晓》的播客的时候,孟岩老师的一段话,大概意思是:“我们看某个事物,也许只是看到其切面”。
对的,个人的视角也许比较局限,并且也有“当局者迷”的情况,我们也许往往低估了我们的无知,也低估了这个世界的参差。
最后,我不会具体说参差的好与坏,这个东西因人而异。
但我想留一句《悉达多》里的一句话:“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,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,而是接受这个世界,爱它,属于它。”
咖啡/店
写到这里的时候,我顺手拍下了下图的照片。
没错,此时此刻的我其实正在一家咖啡店里写写内容。
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,
逐渐开始喝咖啡了,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。
也很喜欢去咖啡店,一坐就是一上午/下午。
如今,咖啡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饮品的作用,其实还有
- 简单社交属性:咖啡奶茶也成了低成本的社交途径。
- 提供了空间:咖啡店提供了一个空间,可以让你休闲,娱乐,工作,歇息。
- 形形色色的人:咖啡店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,如果你去咖啡店待一下午,也许能感觉到。
就在此时此刻,我已经在咖啡店待了快3个小时。
现在已经没有多余的位置了,
以及,在过去的2个小时中,
基本都是满座的状态。
但在这,可能有不同的不群,
- 有还在做功课的大学生。
- 有出来游玩的情侣。
- 有带着游玩的亲子家庭。
- 有讨论工作的职场人。
- 也聊聊家常的叔叔阿姨。
当然,还有现在在码字的我。
喜欢去线下的咖啡店,
有时候是为了一个空间环境,
但有时候也是为了观察形形色色的人。
书 & 播客
书、播客也是这三年对我比较多影响的事物吧。
先来聊聊书
曾经的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静不下心读书的人。
但可能正是这三年的时间中,
让我有很多独处的时间,以至于我开始尝试阅读了。
阅读对于我来说,是在不断地推翻我的认识,并且一点点减少我的无知。
以及可能更重要的是,带来了一种平静。
这里,我想稍微提提我很喜欢的三本书。
《悉达多》:知识可以分享,智慧无法分享。很多事情需要自己亲身经历体验。
《信息简史》: 有点偏人文社科,介绍信息演变的过程。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:轻松幽默地描绘明朝的历史,描述了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,很多事情,这些人也许我们遇到过,这些事也是我们经历过。
然后我们聊聊播客
播客是一种信息密度相对较低的形式,因为它通常以对话的方式呈现,内容节奏较慢,且常常会有很多闲聊、情绪表达和背景信息的铺垫。
但另外一面是,传递情感、观点以及复杂问题的深度讨论上。通过声音的语调、节奏和互动,播客能更好地传达情感和细节。
又一次路过“小宇宙”工区,
同事随口问了我句:
“你听博客是为了学习啥么”
我思考了下,
貌似一开始是有目的性,
但后来已经形成了习惯。
一年左右时间,听了近 350 小时。
最后我回了句
“也许只是为了听听他人的故事吧”。
其实无论是书或者播客,
本质上还是一个内容质量相对较高的形式,
在今天,也许真的需要静下心来,有耐心地去做好信息输入。
变化
在过去的三年中,
个人外在/内在也是有一些变化。
简单说说外在
可能是头发留长了,胖了一点点,广东口音没那么重了。
而其实我更想聊的是内在。
更进一步说,我想表达的只有一个点或一件事吧。
具体而言,
就是当我这几次回广东的时候,
我反倒对某些事物/某些做法不太习惯,或者有冲突,
在这我不去具体举例子,
但是当时我是有点吃惊,
“曾经那么熟悉的东西,现在反倒不太习惯。”
在这种冲突的心理情况下,
我意识到:“这几年自己可能不断在变化,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人,物,事,但这个变化可能又是潜移默化的”。
但只有当条件满足,这种冲突感可能才会感受到。
最后
有很多好朋友也问过我“有没有打算啥时候回广东?”。
刚好最近有一次去南京,在出租车上和师傅聊了一下天。
师傅是东北人,大学和毕业后都在广东,但后续来了南京,后续便在这里定居了。
快到高铁站,我好奇地问了下:“师傅,你是啥时候决定定居南京呢”
师傅的回答是:“来了这边后,发现生活,衣食住行都还不错,就在这落下了”
我:“其实也是需要自己去体验吧”。
师傅说:“是的”。
正如师傅和回答一样
我对上方的问题的想法是:“有考虑,不过还想去多看看外面的地方,想多点体验”。
想起高中时候,会觉得大学大概在广州/深圳,结果在东莞。
想起大学时候,会觉得工作大概在广州/深圳,结果在上海。
正如三年前的这个时候,刚来上海遇到台风,我的航班被取消了。
又正如今年的这个时候,中秋假期遇到台风,出行计划也取消了。
也许现实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吧,时时刻刻都有变化。
正如《复盘网飞》中的一句话,无人知晓一切,未来也是。